二十三过小年。各地都有<?XML:NAMESPACE PREFIX = ST1 />
举办炎陵篝火晚会,是近年来随着来炎陵旅游的游客增多而新开发的一项娱乐项目。晚会主要在风景宜人的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、湘山度假村、炎帝陵等风景区举行。晚会的节目形式有炎陵山歌对唱;木叶、竹笛、葫芦丝吹奏;跳围猎舞、竹梆舞;敬饮炎陵米酒;参与跳竹杠舞;游客自娱自唱;狂舞炎陵三人布龙、火星龙。这些节目形式主要展现了具有炎陵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。
在炎陵浓厚的民俗文化中,农家宴是最纯朴的一种了。炎陵朴实厚道的农家人常用这独特的方式宴请远道来而的客人,客人们品山泉茶,饮自酿米酒,烧竹筒饭,喝南瓜汤,挖山野菜,狩取猎物,自做农家宴。席间,主人还会唱起美妙的山歌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。宴毕,主人又点起熊熊篝火,邀请远方的客人们围坐在一起,唱起山歌,跳起各种民间舞蹈,尽情欢唱,展示出这里独有的农家文化。山歌中有《欢迎您到炎陵来》、《瑶山乐》、《神农五谷瑶》、《围猎手》、《客家敬酒歌》、《炎陵情思》等,舞蹈中有竹杆舞、兔子舞、抬花轿舞、火星龙、三节龙表演等。
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,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,有卷舌音,无撮口呼,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。东片读“缺”如[Kiε?³]西南片作[tiε?³]南片读“六”如[lu?³],东南片作[liou?3]西片读“鸡”如[kai],东南片作[kai35]。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,调值象本地,人称“半山谣”。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,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,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。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“入乡随俗”的环境中,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,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,主要有女不缠足、重教育、不畏强暴、重情厚义、崇敬先人、多神信仰等。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,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,他们崇尚忠义,反抗压迫,义不帝秦,,同仇敌忾,爱国爱乡,注重武术的澶然自傲之气,使他们成为“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”。团结与革新,开拓与进取,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。
从炎陵县城出发,沿106国道南行
传说炎帝驾崩后,其灵柩由竹排装载逆?水而上,行至鹿原陂,忽然乌云密布,狂风暴雨扑面而来,一条金龙腾空而出,将炎帝灵柩卷入水底,炎帝便葬在了炎陵县鹿原陂。如今炎帝陵?水河畔的龙脑石,据说就是这金龙头的化身。因为这个传说,炎陵自古龙多狮子也多,舞龙耍狮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逢年过节,婚丧作寿,亦或祭祀庆典,人们都需舞上几回,露上几手。
龙的品种有十多种,布龙、草龙、火龙、竹龙、竹叶龙、板凳龙、五节龙、七节龙、九节龙等。据说,明清年间,曾制作过一条百多节长达二百余米的巨龙。龙的制作或雕或画或扎,做工精细的,得花上好几个月时间,自然天成的,就地取材,随手扎制。不论哪种龙,舞起来都虎虎生威,活灵活现。
舞龙舞狮的基本动作虽然不外乎闪、展、腾、挪,但舞起来却颇有讲究,各有千秋。既有双龙(狮)对舞,又有群舞,还有短龙串舞,更奇的是炎陵龙狮还能上桌玩起高空舞,四张八仙桌叠起来数米高,看了都扣人心弦,他们却如履平地,挥洒自如。一种夜间起舞的“火星龙”,龙身用布扎制,且悬挂有装了火石炭屑的小铁盒,起舞之前,先点燃炭屑,然后四条龙同时舞动,夜间看起来,真个金龙腾飞,繁星点点,煞是壮观。1995年11月,炎陵表演的三人布龙,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。